人们常说,栀子花是十大难养的花卉之一,这话一点也不假。
今年春天,我心血来潮,从网上买了两盆栀子花回来。本以为能为我的阳台增添一抹清新的绿色和芬芳的香气,没想到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。
这两盆栀子花刚到家时,看起来还挺精神的。我按照卖家的建议,给它们换了盆,浇足了水,然后,把它们放在了阳台上,期待着它们茁壮成长。然而,没过几天,我就发现其中一盆栀子花的叶子开始发黄,而且越来越严重。
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,发现可能是因为浇水太多了,于是,我赶紧减少了浇水的频率。
可是,这并没有改善栀子花的状况,它的叶子还是继续发黄,甚至有些开始掉落。我又查了一下,发现也有可能是因为浇水太少了,于是,我又试着增加了浇水的量。
但是,这两盆栀子花就像跟我作对一样,不管我怎么调整浇水的频率和量,它们的状况都没有好转。
就这样,四个月过去了,其中一盆栀子花,终于撑不住,彻底挂掉了。而另一盆虽然还活着,但也是不死不活的,叶子稀稀拉拉,花朵也一朵都没有开。
看着这两盆栀子花,我真是又心疼又无奈,没想到养个花,居然这么难。
我们这个年纪的人,都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,尤其喜欢纸质版的印刷书籍。在过去,单位里通常会配备各种类型的书报,供员工们在工作之余阅读。
那时候,如果,有年轻人在上班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后,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或者报纸,这种行为会得到领导的特别关注和赞赏。
领导们甚至会在开会时,特意提及这些勤奋好学的年轻人,并对他们进行表扬,以此鼓励其他员工,也能像他们一样充分利用工作时间,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。
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,使得大家都愿意在闲暇之余阅读,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精神世界,也为单位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。
还记得曾经有那么一期《辽宁青年》杂志,上面有一篇文章提到,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步入老年生活的标志之一,就是看他是否热衷于养鸟和养花。
当时读到这里,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认同感,因为那时的我对花鸟鱼虫这类事物确实毫无兴趣可言,想来这或许便是年轻的表现吧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一转眼四十多年,就这么匆匆过去了。曾经的工作单位、集体生活都已成为过去式,那些一起共事了数十年的同事们,也都纷纷离开了工作岗位,回到各自的家庭,开始享受与花鸟相伴的老龄生活。
就在前几天,我像往常一样在花市中闲逛,欣赏着各种美丽的花朵,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。突然,我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,回头一看,竟然是原来单位的同事老王。
老王和我一样,对养花有着浓厚的兴趣,我们经常会在花市中相遇。这次见面,我们彼此都感到非常高兴,于是便聊了起来。
“老李啊,你最近过得怎么样?”老王热情地问道。
“还不错,就是退休后有点无聊,所以经常来花市逛逛。”我笑着回答道。
“哈哈,我也是啊。养花不仅能打发时间,还能让人心情愉悦。”老王点头表示赞同。
接着,老王突然问我:“你还和单位的老丁常联系吗?”
我想了想,回答道:“不怎么联系了,退休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,只是春节的时候会在微信上打个招呼,拜个年而已。”
老王听后,似乎有些感慨地说道:“是啊,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间我们都已经退休了。不过,能在花市遇到你,也算是一种缘分吧。”
老王稍微停顿了一下,然后继续说道:“你知道吗?老丁这人可真是不简单啊。就在前几天,我偶然间碰到了他,你们猜怎么着?他现在居然在网上写网络小说呢。而且啊,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达接近二百万字的长篇小说,名字叫做《销售勋章》。”
说到这里,老王的脸上露出了一副钦佩的神情,仿佛对老丁的成就,感到十分惊叹。
“啊?”听到这个消息,我不禁感到既惊诧又有些平常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,是因为在我所认识的同事当中,老丁刚进入工厂时,就已经展现出了他在写作方面的专长。
那时候,厂区里的午间大喇叭会定时播放一些文章,而每半个月一期的厂报,更是成为了大家获取信息和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。
无论是新闻报道、通讯,还是游记、短篇小说等等,每天每期都能听到或看到覃学的作品。
而这个覃学,其实就是老丁。他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,迅速在工厂里崭露头角,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文学青年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推进,曾经那座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工厂,也迎来了它的变革。
工厂里那高高矗立的大喇叭,曾经是每天清晨唤醒工人们的第一声问候,也是传递各种通知和消息的重要渠道。然而,如今它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,不再发出那熟悉的声音。厂报,作为工厂文化的重要载体,也在改革的浪潮中悄然消失。